中国副总理李克强目前正在对西班牙、德国和英国进行为期9天的正式访问,对于这次中国领导人在新年伊始旋即进行的访欧行动,外界给予了高度关注。访问中的亮点和成果有哪些?此行深远意义何在?中欧关系未来走势如何?本台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前驻德大使、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马灿荣。
2011年1月4日清晨,当北京和世界的很多城市还沉浸在浓厚的新年气氛中时,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已经率领中国代表团踏上了出访欧洲三国的行程。关于此访的目的,中国政府的表述为“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三国的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访问虽然尚未结束,但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已超出外间的预料,而诸多亮点又令这次访问格外引人关注。以德国为例,李克强与默克尔举行会谈时打破惯例,采用了同声传译的方式,在有限时间内大大丰富了会谈内容;在经济界晚宴上,这位初次踏足德国的中国领导人又提出了对双方发展道路的新思考;作为最受关注的访问成果之一,中德签署了价值87亿美元的合同和协议。对此,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前驻德大使、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马灿荣认为,李克强副总理对德国的访问可谓意义深远。
“第一个我觉得李副总理这次是第一次访问德国,对于增进领导人对德国的了解,确保中德关系将来发展的连续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二点就是李副总理通过这次访问,主要是探讨中德关系如何在现有良好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使两国关系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为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访问中,三国主流媒体均刊发了李克强副总理的文章,“互利合作“、“更加开放”、“共同成长”是文章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中国领导人以这种方式直面媒体引起欧洲诸多媒体的强烈回应。
马灿荣先生在采访中强调,李克强副总理此访向欧洲传递了三点明确的信息:
“第一点就是中国高度重视欧洲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影响和作用。第二个就是欧盟当前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一些国家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中国愿意同这些国家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双赢的发展。第三点就是中国同欧洲在发展关系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双方应该进一步探讨如何把这个潜力都发挥出来,使愿景变成现实。”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阴云密布之时,中国多次表态愿与欧洲国家共克危机并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然而,中国的行为在得到赞赏的同时也面临着质疑。对此,马灿荣强调:“我们一向认为,世界各国应该是共同发展、相互帮助。这确实是一种真正的同舟共济的这样一种精神,完全没有其他任何的目的。我想这个行动,正是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国高度重视同欧洲国家的发展关系,真正体现了我们是真诚的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团结的、繁荣的和发展的这样一个欧洲。这样一个欧洲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和平都是有益的,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中国发展的利益。”
这位曾在欧洲多年的老外交官对于当前中欧关系的发展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他表示,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欧洲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欧洲国家现在不仅仅是把中国当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是希望与中国加强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各领域的了解与合作。在此背景下的中欧关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对于双方因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看法,以及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则需要欧盟领导人拿出足够的政治智慧尽早加以平衡和解决,使双方关系没有负担地健康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