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的迫切课题。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无论是制造业成本上升、产能过剩、资源紧缺,还是国际收支失衡、贸易摩擦加剧,储备过度积累,都可以从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中找到解开难题的钥匙。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力度,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和正在通过对外投资、跨国并购走向海外,诞生了一大批中国的跨国公司,某些企业甚至成为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超级企业。中国也以每年五、六百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排名全球第五的高位,成为FDI的重要流出国之一。
然而,客观地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能够具有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和高位排名,实在是由于"大国效应"。如果按照人均指标,或者按照对外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还很小。特别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投资80%以上都是少数大型国企特别是资源性央企以及国有银行的对外投资。真正来自民间的、民营企业的、一般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对外投资还很少。而这种以民营企业、民间投资、一般产业为基础的对外投资,才是一国对外投资内生性发展程度的真正体现,也才是可持续的对外投资发展之路。
不过,我们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处于初级阶段,任重道远,还不仅仅是因为一般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更是因为这些企业走出去的内生激励不足,投资意愿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未来的发展。最近见到两份国内权威机构所做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调查数据,更使我们认识到企业对于走出去问题的真实看法,凸显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低水平,与想象中的或媒体上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轰轰烈烈有很大差距。
为了解这些调查数据的意义,有必要先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相关统计资料做一点说明。
长期以来,中国关于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很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就连中国企业走出去真实情况的掌握都很不完整。新世纪以前,研究者引用对外投资数据时常常引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数据。原因在于当时国内采用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估算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的方法,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差距太大。许多企业对外投资根本不在外管局控制之下,是通过收汇不结汇和资本外逃等方式获得外汇资金而进行对外投资的。此后,随着国家鼓励对外投资政策的出台和企业获得外汇越来越方便,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从2002年开始实行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也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稍晚开始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做出全面的描述与总结。不仅投资规模,而且包括投资的国别结构、行业结构,国内对外投资流出的省际结构、企业结构等等。这些数据也成为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的基本资料。
然而,要真正认识、了解特别是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仅有这些资料是大大不够的。这些数据显示的常常是一些表面现象,甚至是似是而非的情况。它只表明中国有多少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是由哪些类企业、从哪个地区投出去的,投向哪些国家的那些行业等等。且不说这些数据本身是否准确、完整,即使是完整准确的,也并不能对企业为什么走出去、走出去的目标如何、走出去的绩效怎样,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如果投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何在,诸如此类这些更深层次也非常重要的情况做出回答。这些《公报》都是没有研究的材料(也不完整)堆砌。中国缺一份类似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那样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因为而只有对上述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从理论上回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种种疑问,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走出去战略和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发展,掌握企业走出去的真实情况至关重要,而这只能来自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的"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所幸,有许多研究机构和政策部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我所见到的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别进行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意愿和影响因素调查,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企业特别是一般行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对海外投资的看法。
根据中国贸促会2009年初对其系统内1104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数据,在受调查的企业中,有28%(315家)从事过对外投资,但投资规模都比较小(2/3小于500万美元),主要投向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市场和获取海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投资形式比较初级,多是设立销售办事处或合资企业,并购不是主流。已经进行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平均国际化程度(跨国度)为20%。而对于未来的投资选择,有约半数的企业未来两年内无对外投资打算,也有近半数企业打算增加对外投资,但规模都不大。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25个省市区552家企业的调查,已有对外投资的企业48家,无对外投资的498家。而在还没有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中,近80%未来五年没有对外投资计划,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规模、能力、人才、风险等因素的限制。而在有海外投资计划的企业中,大多旨在扩大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技术和打造品牌,这与现有海外投资企业的目的类似。而在回答企业认为走出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时,融资能力不足、海外信息缺乏、人才短缺以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
应该承认,上述调查数据包含的样本数仍不够多,被调查者的回答也并非完全可靠。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已经和尚未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对于走出去的基本态度和趋势。这种趋势就是,一般企业对于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仍有较大顾虑,走出去的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大多处于周边国家(特别是港澳地区),以销售办事处、简单合资企业等为主要形式,目的也多是开拓市场、降低成本等考虑。真正走向较高级形态的大规模跨国并购,或者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和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率的投资非常有限。根据贸促会的另一项调查,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基本上不属于"纵向投资",即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国外进行上下游的投资,已有投资都是"水平投资",即在与国内相同的生产环节和层次上扩张。而纵向投资恰恰是成熟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高级形式。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加速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首先要对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做出细致的调研,了解企业走出去的真实情况,包括走出去的动因、形式、绩效,以及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的详细案例解析,而不仅是宏观地看看统计数字了事。其次,要针对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比如如何解决走出去的融资问题,如何培养走出去人才,如何帮助企业获得对外投资的信息,以及制定相应的配套服务措施。这些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都在做,但总体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此外,从国家宏观角度要制定出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还应当分门别类地制定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战略与政策,而不是整齐划一。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内部差异极大、企业情况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大国显得特别重要。我自己曾把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划分为资源性央企一类、行业龙头企业一类、广大中小民营企业一类这三类。这三类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完全不同,目标、形式、动因、诉求都不一样。这一划分不一定准确,但这样的观点和角度却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