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再次传来好消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介绍说,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累计吸引外资10600亿美元;2009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近480亿美元,占全球的5%,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使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成为未来时期内中国对外开放的题中之意。
那么究竟把什么“引进来”?又该让什么“走出去”?
引进来: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在微笑
所有的统计都在彰显一个现象:中国的国门开得越来越大。张晓强介绍说,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跨国投资大幅度下降近40%,但中国仍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40亿美元,基本保持了2008年的水平,位次升至全球第二位。商务部副部长王超透露,今年前9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而作为“引进来”的重要表现,跨国公司落户中国的数量和规模也与日俱增。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跨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已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0万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吸引外资10600亿美元。
但在今年厦门投洽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的战略不是仅仅因为缺钱,而是希望将其他国家企业的管理优势、产品优势吸引进来。“中国注重和关心的不是未来几年引进外资的量,而是更关心它的结构和质量。”陈德铭预计,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未来几年,中国引进的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会更多,而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进会放慢。
“原来是大量的加工制造到中国来,现在外商会特别注意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所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研发的这一块在增加,另外全球的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增长会非常快。”陈德铭说。 由低端向高端的延伸正日益成为中国“引进来”战略的新注脚。张晓强指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使外资在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同时要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鼓励外商设立研发中心,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的发言与此呼应。
李毅中表示,要将“注重‘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工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长期策略。未来的政策着力点是: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鼓励外资投向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投向新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环境容量等相适应的产业;鼓励跨国企业在华拓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软件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引进国内工业企业急需的工艺、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
王超也指出,商务部鼓励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更深入的参与到调整经济结构中,积极投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并在中国协调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走出去: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与“引进来”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迈出重要的步伐。
张晓强透露,2003年到2009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增加了7.4倍,已经达到约2500亿美元。2009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近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球的5%,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可查数据显示,至2009年底,中国已设立了13000家境外企业,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9个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4%,对外承包工程增长16.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8万余人次。
王超介绍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日趋活跃,集群式走出去不断推进,民营及地方企业异军突起,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正在形成。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鼓励“走出去”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结构升级亦成必然。“在‘走出去’上,中国将继续按照市场导向和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扩大在能源、资源、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张晓强表示。
李毅中指出,必须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下一步的重点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研发设计、国际营销体系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资源整合和管理创新,形成一批工业对外开放的中坚力量,引导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引导工业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有序的到国外投资合作,承包项目,并购重组,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技术、品牌及人才优势,开展国际化经营。”李毅中说。